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蒋火华:碧水保卫战是干出来的,是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治出来的
8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出席发布会,介绍打好碧水保卫战、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进展情况,就相关问题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
一、经济日报记者: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请问美丽河湖的内涵是什么,过去一段时间在美丽河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进展和成效,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对落实行动方案有何考虑?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在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明确要求抓好美丽河湖建设。
什么是美丽河湖?今年7月份,黄润秋部长在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上,用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美丽河湖的内涵,也阐释了美丽河湖美在哪?一是美在水环境优良,水环境质量改善是根本,河湖水质实现根本好转或水质稳定达到优良,人民群众反映的水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美在水生态健康,河湖水体要有健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种得到重现,比如江豚等旗舰物种,稳定实现“有鱼有草”;三是美在人水关系和谐,水体流动性要好,两岸环境能满足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防洪排涝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亲水爱水。
在哪里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呢?国家层面,重点关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目前已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并动态更新,明确了2573个河湖水体,实现了江河“主动脉”的基本覆盖;地方层面,各地重点关注河流二三四级支流和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在国家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至各类河湖沟渠,实现“毛细血管”的有效打通,让河湖之美看得见、摸得着、也能够亲近。美丽河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保护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重要抓手,强化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因河施策,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美在四方,让人民群众共享“一河一美景、一湖一风光”的美丽中国水韵画卷。谢谢大家!
二、封面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9%,大幅度优于“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请问是如何做到的?“十五五”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有什么考虑?
碧水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碧水保卫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碧水保卫战是干出来的,是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治出来的。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九连升”,到今年年底有望“十连升”。具体来说,生态环境部主要抓了六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排污口排查整治。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抓住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这个“牛鼻子”,倒逼岸上各类污染源治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七大流域累计排查河湖岸线约58万公里,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已经超过90%。
二是抓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等3500多个问题。
三是抓好黑臭水体治理监管。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构建“天-空-地”立体监管体系,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公众举报等手段,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四是抓好水生态保护修复。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稳步推进考核试点,定期开展水生态状况评估。同时,参照长江流域试点好的做法,在其他重点流域推进水生态监测评估,进一步摸清水生态“家底”。
五是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扎实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查处一批环境违法问题。
六是抓好水环境风险防范。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推进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编制及成果应用,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尽管通过大量工作,全国面上的水环境质量数据确实好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群众身边的水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地方,部分地区“房前”的状况还看得过去,但“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近期,很多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当地河流、湖泊出现水污染问题,导致有的树木枯死,有的农田秧苗烂根,有的鱼虾死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这也提醒我们,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看指标和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心声。
“十五五”期间,在国家监测网络布局上,继续关注大江大河的同时,更多向江河支流、小微水体拓展,优化增加了200多个水质相对较差的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断面,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的状况,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身边。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将从单纯的“好Ⅲ水质比例”向综合的“优良水体比例”转变,在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同时,加入水生态相关指标,这样更加全面反映水生态环境状况。
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入河排污口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七个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的排污口整治。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请问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十五五”期间有哪些考虑?
入河排污口作为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闸门”,是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牛鼻子”。《实施意见》印发以来,生态环境部围绕现存排污口“怎么治”、新设排污口“怎么审”、日常排污口“怎么管”,深入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立规矩,让整治有章可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排污口整治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治病治本”。出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溯源、整治等14项技术标准,明确整治销号要求,推动所有地级市拿出整治方案,系统施治,实现“整有序、治有标、溯有方、管有法”。
第二,重实效,让群众看到变化。排污口违法违规设置、污水直排混排等问题是排污口整治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痛点、堵点。一手抓支持帮扶,协调中央财政安排超过31亿元,支持8000余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汇编案例提供实操指引。一手抓示范引领,鼓励地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推动排污口整治从“末端治理”到“全线管控”,实现污水入管网、清水入江河。
第三,明责任,让各方共同治污。整治效果好不好,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不到位。36万个口子现在都找到了主,有企业的,有部门的,有政府的,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领走。充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手段,探索“云解译、云诊断、云预警”非现场监管新模式,提高问题发现本领。将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警示片拍摄予以曝光,倒逼各方把责任扛起来、把问题改彻底。
经过大家努力,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90%。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排污口整而不改、改不到位、不重实效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重点深化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域治理”,让大小河湖都洁净。聚焦江河支流、小微水体,集中整治工矿企业违法偷排口、汛期城镇雨洪排口、涉农排口等,真正实现“从大江大河到涓涓细流”的全方位治理。二是“智慧监测”,让监测数据显身手。构建“规上排口实时盯、其余排口动态查”的分级监测体系,让排污行为全显形。加强快速排查溯源监测等技术研发,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三是“标本兼治”,让长效机制管长远。构建“天上看、云端核、地面查”一体监管模式,对合规单位“无事不扰”,对偷排偷放“应查尽查”。同时通过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实现从“被动整治”向“主动防控”转变,让排污口成为守护河湖健康的哨兵。
四、时代周报记者:《“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请问目前这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重点将展开哪些工作?
城市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消除水体黑臭、实现水清岸绿,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实践。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与各部门各地区一起,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截至今年上半年,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在基本消除的基础上,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400多条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生态环境部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治理,拓展工作范围。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协同机制,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即两方案一通知,将黑臭水体治理范围由地级及以上城市扩展至县级城市和东部7省县城,也组织地方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摸排,制定整治方案,推进系统治理。目前,397个县级城市和东部7省县城建成区,都纳入黑臭水体治理范围。
二是持续巩固,健全长效机制。为防范“反复治、治反复”,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管网等设施运行维护、落实黑臭水体沿线排水许可管理等,尽量杜绝污水垃圾直排,全面提升水体返黑返臭防范能力水平。尤其是在每年汛期来临之前,都会组织开展污水管网清掏,减少降雨期间入河入湖的污染负荷,避免雨后阶段性水体返黑返臭。
三是强化监管,也是要压实各方责任。指导各地深入实施省级环境保护行动,不断压实地市政府主体责任和省级相关部门监督责任。同时,实行黑臭水体清单动态管理,定期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进行监测,并利用卫星遥感、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将返黑返臭和新发现黑臭水体纳入治理监管清单,加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管理闭环。
当然,由于环境基础设施还存在一些短板,也有少数黑臭水体尚未纳入治理清单,一些已治理的水体也可能会返黑返臭,这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两手发力。一是会同住建等部门持续巩固提升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治一条、成一条。二是建立健全返黑返臭防范机制,让一条条“臭水沟”长治久清,成为群众身边的“山水画”。谢谢大家!
五、中新社记者:工业园区是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污染物排放集中、环境管理难度较大的区域。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工业园区成为了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变成集中污染的“重灾区”。生态环境部始终把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作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入园,补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园区污水由“各家各管”转为“集中统管”,不仅降低了处理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也提高了监管效率。重点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推动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从“不足”到“建好”。按照“新建一批,退出一批”的攻坚思路,推动全国新增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200余座、每日处理能力提升6000万吨。针对全国1600余家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业废水的园区,全面开展排查评估,已推动超过六成的园区完成评估工作,经评估认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或可能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的,“一园一策”有序退出。此外,协同工信部门指导地方完成700余家化工园区认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将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设施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支持范围。
另一方面,实现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从“建好”到“用好”。强化重点攻坚,开展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园区自查、地市排查、省级核查、国家抽查”四级排查工作机制,明确排查整治中“查什么”“怎么查”“如何治”的工作指引,累计解决了3500余个污水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涉水信访举报问题下降81%,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COD日均进水浓度增加34个百分点,污水排放达标率近95%,有力提高了收集处理效能,推动了工业污染防治,促进了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当然,部分园区污水管网还存在跑冒滴漏、混接错接,初期雨水收集不到位的问题,环境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基础设施提质量,加快推进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升级改造,推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常态长效”。二是风险防控守底线,拓展专项行动广度和深度,指导各地开展水污染整治,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排放管控,持续开展工业废水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情况排查评估,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三是智慧监管增效能,强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科学监管、精准监管、智慧监管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新闻来自于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转载、发布上述信息仅用于行业信息交流共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相关方认为我方侵犯贵方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方删除处理。